北干渠的美丽蜕变
我居住在北干渠北端的猴子巷集镇,四十多年来,见证了北干渠的诞生与发展。一条小小的渠道,重复演绎着乡野的四季风情。
她没有大江大河的宽广与遥远,照旧能装下蓝天与白云;她没有山峦的俊秀与挺拔,路边的鲜花、野草与绿荫,照旧能引来百鸟的盘旋与欢歌。她像一名默默无闻的村姑,无怨无悔地贡献着一切,静静地守候在乡间一隅。
北干渠横穿五个村庄,滋润着近万亩良田与藕塘。她原为柳叶湖的一部分,曾经是古城常德北上的水运航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从白鹤山岭至马家吉老河堤用万人会战筑起了一道高大堤岸,将过去鱼虾栖息的乐园变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之后,政府号召许多高岸山区的农人迁往此地开垦耕作。那些年,国家底子薄,科技生产力不发达,只有用人海战术一锹一铲开展水利建设。
七十年代中期,在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赵兴国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冬修过程,终于挖通了这条5公里长的渠道,与西干渠南干渠几条分渠,至此,大大地保障了农作物收成,旱可将外河水放进渠道润泽农田,涝可顺着渠道将洪水及时排出外河。
冬去春来,时光滑向21世纪,渠道就像一个步入暮年的耄耋老人,排渍功能逐年衰退。由于多年的垃圾积累,加之两边泥土下滑及杂草覆盖,造成渠道淤积,越变越窄,水流缓慢,犹如患上“血栓”的病人。暴雨降临就产生内涝,水波挟裹着杂草、虫蚁涌进农户房内,群众苦不堪言。一觉醒来,庄稼荷叶尽数没入水中,远看一片汪洋,灾民痛心疾首。历届领导虽尽力带动群众多次进行疏通与治理,但收效甚微。
干旱时节,农民通宵等水润田,由于田间得不到及时灌水,时常造成减产和歉收。鉴于此处痼疾,对渠道的疏通改造工作摆在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前。
恰时,2016年全国推行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制度由各级行政一把手担任河长。至此,中华大地的水生态环境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进工作,深受水患之灾的湖区民众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光。
2018年,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拨款近千万元开始将北干渠及各条分渠进行除淤硬化改造。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里,一车车石块、沙砾、水泥堆满了渠道边。建设者们不惧严寒,穿着齐腰深的水裤在淤泥中将一块块的石头铺砌在坡面,挖机的长臂将一铲铲泥草提上岸沿。
最可敬的是区、镇、村各级领导不分昼夜、轮流在现场督促施工,我经常见到时任镇党委书记丁敬军同志带领镇农村农业服务站站长张运平及其他干部与工程技术监督员亲临现场,不放过每一段施工过程,确保了质量关,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终于在次年春季雨水来临之前完工。
春耕开始,一条笔直畅通的渠道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一股股清澈碧亮的水流欢快的奔向绿油油的田野。几场暴雨过后,四处肆虐的积水汇入宽阔的渠道爬上马家吉河道。
同时也将九个桥孔进行加固与修缮,渠道临公路一边竖起了护栏,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保证了车辆行人的安全。
鸟儿来了,叫声更欢乐了,蝶儿也来了,姿态更优美了,在两岸绿树与花丛中翩飞、曼舞。
如今,或驾车、或步行在渠道边,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看那沉睡数十年的狗尾草、熬扁草在清澈的水底随着水的流动梳理着墨绿的发丝,几丛野菱在波纹中荡漾地摆弄着妩媚的身姿。“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水乡景色在此重现。
北干渠沿岸鲜花盛开
每当黄昏,渠边别墅前大姐、大妈们随着铿锵欢快的音乐节拍扭动着矫健的舞步;每当黎民,无数个钓鱼爱好者,早早地来到干净整洁的水渠边找好位置,开始享受着钓鱼的乐趣。
北干渠的美丽蜕变,是党的英明决策下结出的一粒小小的硕果,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湖乡儿女得到了推行河长制的恩泽与荫护。
我深知,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完美,我们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幸福。“此生无悔入华夏”是每一名中国人的感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